Translate

2013年2月20日 星期三

心源禪師生平志業


一、生平

心源禪師俗名鄭仁達,民國三十三年(1944)出生於新竹,鄭家是個望族,經營家具、木材、煤礦場,屬佛教家庭,父親鄭保真天賦善性、篤實純厚,且文武雙全,佛學受教於蘇維德居士,之後歸依妙宏和尚習禪,法號寶真,屬日本佛教曹洞宗。民國十三年發心在新竹青草湖創建禪林道場,前殿感化堂,後殿靈隱寺,四角落各一塔……。為蓋道場,變賣家產五指山八十三甲山林田產,盡罄私產又向合作社融資,投入興建靈壽塔,以為日後建設殿宇寺塔、安僧修行之資金來源,如此普利陰陽兩渡,建設方得於隔年落成。並計劃五十年後能成為五百僧眾修行的大禪林,藉以闡揚禪道使人人成佛,其為法鞠躬盡瘁,人稱開山祖師。寶真開山祖師曾赴日參訪各道場,及於金剛岩洞閉關二年,深得三昧,有預知之靈通。創設靈隱寺金剛派:「真、無、法、悟、覺、明、心、宗」法脈傳承。民國六十年從白聖老和尚受戒,法名明禪,字號一法。靈隱寺整個構思由真開山祖師規劃,由弟子無上和尚(民國四十一年真開山祖師任命其為靈隱寺第二代住持)執行,其規模相當宏觀,當時大陸來台法師,達官顯貴常蒞臨,民國四十一年創辦佛教講習會及靈隱佛學院(辦了三屆)培育僧才。民國五十五年無上和尚示寂,民國五十九年寶真開山祖師再聘請聖法和尚為第三代住持。這些人、事、物、法……等等行徑都影響心源禪師日後的見識。民國六十四年五月十日寶真開山祖師留下「心地原無種,因緣業所生、業心緣識了,佛果自然成」偈句而示寂,享年七十七歲。繼任管理人范天送及弟子眾等感懷其德澤及功勳,在靈隱寺中設開山堂奉祀紀念。
心源禪師遺傳父親之智及性格,天資聰穎,尤喜愛理工科學,心性直樸。從小耳濡目染,四、五歲就習於打坐,禪定功夫甚深,十八歲閱讀《楞嚴經》既對佛學有所深入。民國五十八年二十六歲那年因感人生無常,應將生命做最有意義的安排——追尋真善美的人生。而真善美的人生,需立基於「真」的前提。經分析整理,發覺真理的要義在於佛教禪宗的祖師禪。為尋覓人生真理,參訪佛教大德簡健德老師,在其「隻手」公案指引,匯通了「佛性」、「真如」與「能」之間的理論關係,隨即尋師剃度。心源禪師本欲尋日月潭玄奘寺的演培法師剃度,因為小時候隨父母奔波建設玄奘寺而曾居住於此,認識演培法師。可是演培法師恰巧出國。當時心源禪師抱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決心追求真理,心裡想: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只要有人幫他剃度就行了。於是經過集集油車坑,見山腰有一寺,師父(開智法師)慈祥,便在其座下圓頂出家,法名傳印,字號心源。
出家之後,即隨開智法師住錫慈德寺、慈雲寺兩邊。隔年(五十九年)受具足戒。那時開智法師未受戒,他回新竹靈隱寺依金剛派法脈法名「悟本」,上戒場受戒。字號亦取臨濟宗法脈「心源」,一名雙用。靈隱寺並因此聘其為當家師。戒場上因聖老和尚一句「臺灣佛教界尚欠兩種重要機構,一為禪堂,一為佛教大學。」的呼籲,及戒師訓誡:即是佛子,當代佛說法。身為沙彌首的他,深深地打入心坎裡:真正佛子,續佛慧命者;無證量,何言佛法?創辦禪堂的種子深入八識田中。出戒場就和寶真開山祖師、開智法師提起創辦禪堂之事。在道業上更精進,修持嚴謹,力行佛制,並行腳四方。寺務上,則靈隱寺、慈德寺、慈雲寺三方穿梭。
民國六十年為寶真、開智兩位上人安排受戒,並在戒場護戒。一日在慈德寺與師請教禪法——「如何是佛陀嫡傳的佛法心要?」開智法師是習淨土法門,無法解決心源禪師的困頓。就引介心源禪師到嘉義竹崎清華山德源禪寺,去參訪從日本禪堂參禪有成歸來的開通禪師。當心源禪師得到此消息時,快速完成手邊的工作,連夜趕到德源禪寺,因寺院已安板了,就在玄關打坐過夜。隔天一清早三點半香燈師起來開板,一打開門嚇了一跳。天亮了,知客師心志師來問:「行者何許人?有何事?」心源禪師:「我名心源,從集集慈德寺來,上人是智法師。我要找師伯通禪師學禪來的,請幫忙引見。」不言學禪還好,一言學禪可有得磨。結果心源禪師每日日中一食,在樹下淋雨,餵蚊子過了五天。第五天知客師才告知心源禪師,至客廳等候與開通禪師會面。開通禪師笑著、笑著走出來,心源禪師一看此人不就在我面前晃過好幾次嗎?事後才知,原來古來禪者行腳參訪入禪堂禪修,需經過一種「庭詰」的考驗。[1]
當他稟明學禪之意時,開通禪師只回一句:「要結冰就要去冰廠!」什麼也沒說。之後往返多次聽課坐禪,每次都會向開通禪師呈報心境,開通禪師也往往只一句:「那是『會解』,要的是『體解』。」一直什麼也沒講。民國六十一年,在一次的參訪,因等候之時,閱覽《中國佛教.香嚴擊竹》的公案,[2]此公案情境與他參訪開通禪師的情境如出一轍。那時他產生巨大的變化,如同吞下一顆五百磅的炸彈,一爆粉身碎骨,破本參大死一番,[3]偈曰:「明心見性定慧因,勤儉知足自超然,宿業恩怨盡願償,腳下泥深禪中禪」。心源禪師自己分析何以如此,關鍵有二:一為開通禪師硬「不說破」,而自己本身求道之心深切,衝力十足,硬碰硬,加上甚深的定力,一觸即發。二則自己修行向來以科學實驗的態度來實踐佛法,把自己的身心當實驗的對象來探究,如此層層深入,層層脫落。心源禪師民國六十二年受日本龍澤專門道場住持僧堂師家木家忠之邀請,要去日本龍澤禪堂進修深造,一切都在進行中,因開通禪師一句「日本禪堂那一套風格,台灣不適合使用,自己就是一個二十年的明顯見證。至於道業方面可回來找我討論即可」,因此作罷。可見此時日本佛教已遠離臺灣。民國六十四年更突破時空,打成一片,證入永恆。從此心源禪師異於常人,恰似生活於天空中,體證了萬德莊嚴。
民國六十二年因靈隱寺聖法和尚請辭,心源禪師被聘為靈隱寺代理住持,民國六十三年正式接任靈隱寺第四代住持。實際上民國六十二年年底寶真開山祖師見寺內僧侶皆為老眾,無意參禪,便命心源禪師往南投中寮開設圓覺禪堂,培育僧才。而心源禪師為創辦禪堂,早在受完戒後,即陸續行腳走遍全省各地,翻山越嶺找尋心目中的理想聖地,及拜會諸山長老。民國五十九年台北新店觀音禪寺乘長老感念其用心,致贈一顆佛陀舍利子,及樹林吉祥寺祥法師贈一套《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作為禪堂鎮座之用。最後因緣聚會,購地在南投縣中寮鄉和興村「食飯燕」成立「無心山禪宗專修道場」,因此地有天圓地圓人圓、獨坐大雄峰之氣勢,對僧眾的境教有獨特的意義。圓覺禪堂便於民國六十三年元旦卯時由心源禪師獨自破土,五月完工正式啟用。地址是永樂路191-1號。當時經費拮据,建築結構是「竹編厝」,屋頂為茅草加牛皮紙,格局不大,水源非常缺乏,一水常要數用。民國七十五年另在下方水源充足的地方購地,彌補缺水之憾。同年因韋恩颱風吹毀圓覺禪堂,那時慈雲禪堂又陸續建設中,無力再建,就暫擱置著。民國七十七年夏才在新購之地重建圓覺禪堂,並於民國八十一年,以無心山禪寺登記立案。[4]民國八十九年,增建一棟三層樓房,準備與圓覺禪堂連成一體。圓覺禪堂,將開發為人天師範研究院,含蓋內容包括世、出世法,為培育僧才之聖地。原地191-1號改為本山祖庭,是整個無心山禪宗專修道場的精神領導中心,也於民國九十年進行重建。無心山禪宗專修道場的命名,指涉禪者歸於無心無我的如來果德。
心源禪師三次閉關,民國五十九年在靈隱寺般若庵閉關閱藏;民國六十四年通禪師又為其安排在嘉義閉關,護關者為圓石、圓禪法師,圓石後來亦跟隨心源禪師出家;民國六十九年於慈雲寺閉關。
心源禪師重要事蹟:
民國33  新竹出生
民國37  學習打坐
民國50  讀楞嚴經。受辛志平校長五育並進、全方位教育的理念影響。
民國58  參訪簡健德老師的隻手公案後即出家。
民國59  閉關;受戒;任靈隱寺當家師;發願創辦禪堂;開始行腳找地及拜會諸山長老。
民國60  奉寶真上人之命,重建靈隱寺前殿感化堂及藥師殿(後由繼任管理人范天送完成)。參學於通禪師;安排寶真、開智兩位上人受戒,並在戒場護戒。
民國61  破本參。
民國62  任靈隱寺代理住持,年底奉寶真上人之命開創圓覺禪堂,培育僧才。本受邀請欲往日本龍澤禪堂深造,後來受開通禪師勸說而作罷。
民國63  圓覺禪堂元旦破土,五月完工正式啟用。九月任靈隱寺第四代住持。
民國64  接受通禪師的安排在嘉義閉關,並請辭靈隱寺住持。打破時空,證入永恆,體證萬德莊嚴。重建慈雲寺。
民國69  慈雲寺閉關。
民國75  圓覺禪堂被韋恩颱風吹毀。
民國77  重建下方圓覺禪堂。
民國86  成立人天師範研究院。
民國88  三月七日開始進行法界座標研討會、確立罹患巴金森症。
民國89  擴建圓覺禪堂。
民國90  改建本山祖庭。
民國91  主持科際整合會議
民國93  訂定無心山法脈為「真、為、法、悟、覺、明、心、宗、證、真、如、來、萬、德、莊、嚴」。

二、志業  

心源禪師一生受四個人影響至深,第一個,當然是受其父親影響最深,其待人處事至誠至真,承襲其父遺風;宏觀的氣勢,微觀的細心亦承襲其父之遺風。第二個,高中就讀新竹高中,因受辛志平校長全方位教育、五育並進的理念影響,奠下僧伽全人教育理念。第三個,參訪佛法於簡健德老師的隻手公案後,讓他決定終生立行於禪門。第四個,參證於通禪師處,粉碎虛空,體證無心,了知轉凡入聖不是不可能,如來再現亦非遠在五十六億餘年後。[5]
從整個生長過程的潛移默化,理想的建構,及生命的蛻變,心源禪師經過一番整理分析:興建禪堂,這只是復興禪門的第一步。三寶缺一寶「僧寶」,在分工合作的時代裏,願意選擇別人不要、不易、不能作的事來負起,為教界盡點力量。心源禪師提出僧寶確切的落實,如來再現,人類文明燈塔之豎立等構思。僧寶的落實需從培育僧才做起,心源禪師從如來十號各面向來分析,[6]何以歷史上只釋迦佛一佛?因為釋尊擁有如來十號果德。釋尊之所以有此萬德莊嚴的十德,是因為釋尊位居太子,受儲君教育,本就優於常人,又加上出世法,故被尊稱為佛。僧才的教育不應只限於佛教經典層面而已,僧寶的落實需透過真、善、美整全的軟體教育,和相關的硬體設施配套。財、法、侶、地四要素缺一不可少。財為資糧,法是萬法(世、出世法),侶為相互扶持的僧侶,地則要有相對應的施展空間。如此和合共住形成世外桃源,如來再現的人間佛國,為人類豎立一盞明燈,指引人走向真、善、美的人生。
為此,一有機緣就請人來教育,添充僧眾生命內函。直到民國八十五年遇到宏願居士,他畢業於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哲學博士,任大學校長,辦學教育經驗豐富,很認同心源禪師的理念,逐共同規劃課程,籌劃進行步驟。民國八十六年成立人天師範研究院,下立三所:禪文化研究所(簡稱禪研所),屬真,真理的體證;人天師範教育研究所(簡稱教研所),屬善,萬法的教育;美  研究所(簡稱美研所),[7]屬美,解脫藝術的培養;三方齊下來培育僧寶。
   
人天師範研究院以全方位之如來學為研究主題,以科際整合為研究,其理想在於培養具足如來十德之天人師,翼期如來再現。目標及內容如下:
1.完整人格的教育:如來是完整人格的理想,不但身心清淨,而且見識寬廣。由於自身體悟真理,以真理啟發他人,知、情、意三者達到圓滿的調和。
2.培養人天師:創造優秀的修學環境,佛學與世學雙管齊下。接受全方位教育,一則作為登如來地的廣大資糧,二則作為化導社會的基礎教育。
3.建構人類文明燈塔:透過科際整合——整合宗教、學術、人生,以提供人類心靈地圖,明確人生定位。
4.弘揚佛法:佛法是身、心、境,科學及人生真理的覺悟。
人天師範研究院四大工程:
1.     法界坐標的研擬
2.     個人學術專業的研究,並進行如來學之研究及實證。
3.     人天師範工程設計及運作。
4.     國際化的學術交流。


[1] 古來禪者行腳參訪被稱雲水僧,當他欲往禪院掛錫時,要恭敬地將介紹函和戒諜呈遞。知客師的態度雖很慇懃,但會以斷然的嚴詞拒絕。知客師就退回裡面,獨剩雲水僧。這時雲水僧要面臨一種堅定決心的考驗,苦苦等候懇求經過考核。此種場景稱之庭詰。請參閱鈴木大拙英文原著、 佐藤禪忠繪圖、橫川顯正日譯、李岳勳轉譯《禪堂生活.入眾》,頁20-23
[2] 《史傳部》,《大藏經》第51 ,頁283-284上。
[3] 《敕修百丈清規》云:凡集眾開示皆謂之參。見《大正藏》第48 ,頁11195中。本處破本參,指親證空性。親證之空性,人人皆同,但身心脫落層次卻有所不同,宗門謂之大、小悟,此階段稱之初關。悟後起修,作身心調整轉換,轉識成智謂之重關。功夫成片,不受後有,則為牢關。
[4] 當時欲以無心山禪宗專修道場登記,行政單位認為太長不宜,建議縮短,以無心山禪寺登記。
[5]《雜出彌勒下生經》、《彌勒來時經》、《彌勒成佛經》、《賢愚經》、《菩薩處胎經》:去彌勒世有五十六億七千萬歲,處處經五十億七千六十萬歲。《彌勒下生經》、《上生經》並云:五十六億萬歲。見《史傳部》,《大藏經》第49 冊,頁301上。
[6]正遍知:正確地了知一切真理及事相,智慧圓滿週遍含容無所不包。明行足:戒定慧行持無漏,人生經驗豐富,智慧通過去、現在、未來。應供:身心坦然,情意不生煩惱,具足無限的慈悲喜捨心。世間解:正確地以三法印了知世間之道理。如來:斷惑證真,證入本性真如,信心自在的解脫者。世尊:貪、瞋、癡三毒永盡無餘,完全超越於外在之變化,榮辱毀譽,無喜無憂,一心不二。調御丈夫:善良潛能之發展圓滿,能以最適切之善巧調御自他,並輔導自我實現。善逝:以八正道證達究竟涅槃,好去好說,言辭柔軟,談吐恰當地巧說諸法。佛:如實知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是完美的理型。無上世:無上的智慧,使內在、外在的身心、人格、氣質、儀貌、風度優雅圓滿。天人師:善為人、天道眾生之教化師。見無心山禪宗專修道場.人天師範研究院《無心山通訊》第二期 ,頁10
[7]   研究所,此處特別空出一格,是表生命解脫後所開展的美妙人生,是要親證體會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